深蓝航线(59)-续2

作品:深蓝的航线|作者:DiegoRey|分类:军事|更新:2022-12-16 16:51:29|字数:5342字

V-3是一种一体式(即弹头和弹体不分开)液体火箭,全长二十米,直径两米,重量达到十五至二十吨。火箭基本可分为四个部分:弹头、制导系统、动力系统和控制系统。最顶部是弹头,重量为一吨的高爆炸药,位于火箭的最前端,弹头与弹体一体,弹头的长度约占整个火箭弹体的六分之一。紧接着是导航系统,由导引陀螺仪、导引波束及无线电指令接收器组成。

占火箭弹体空间最多的,是动力系统,主要是盛放燃料和催化剂的容器、反应室、高压氮气钢瓶、燃烧室、涡轮推进泵、推力架。酒精水溶液、液态氧、过氧化氢、偏氧甲肼等燃料剂及催化剂又占了动力系统中的主要部分。燃料剂和催化剂以一定比例通过管线引入燃烧室点火,燃烧后产生高温高压的巨大推力。管线特别设置在燃烧室壁旁,目的在于冷却降温,以免发生燃烧室过热甚至融化的状况。

最后是控制系统,在火箭的尾端,安置了金属板作为为燃气舵,用来改变气流,调节火箭姿态,诱导火箭朝正确的方向前进,调整火箭前进的路线。

导航系统和控制系统共同构成了火箭的制导系统,制导方式采用惯性导引。火箭点火后,液态燃料推进器将会把火箭推送到一定高度与速度,待燃料烧完之后,火箭会在抛物线的顶点,大约离地面80至100公里的高度,接着便会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受惯性沿着抛物线继续射向目标。在击中目标前,火箭的终端速度将会达到音速的5倍。

这回轮到威廉,这个正经的伦敦大学毕业生,伦敦数一数二的爆破专家,吃惊地吹了声口哨。

“要是命中了战列舰,这么高的速度,再厚的装甲,也会给洞穿啊。”威廉说。

“有个100枚,那战争就结束了。”山姆戏谑地说。

“那你就只能回纽约了。”威廉加了一句。

“伟大的丘吉尔老爷就要带着你们去加拿大成立流亡政府,打游击啦,”山姆伸手想拍安迪的肩,手伸出去一半,又停住了,他改把手掌指向杰克,“爱尔兰就独立了,队长!”

马修白了山姆一眼。

“然而,这个新发明最大的缺陷在于,精确度一直很不理想!”康斯伯格教授提高了声音,接着说,“你们知道,这么远的射程,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火箭飞行途中,准确性就会因气流、天候不佳等因素而大减,弹体下落过程中,靠惯性制导,高速度本身也就带来了制导稳定性的问题。”

V-1采用惯性制导,也就是利用简单的机械工具,通过初期计算飞行时间,之后控制火箭实际飞行时间和计划的时间相吻合,继而火箭按设定好的弹道下落,击中目标。这种制导方式显然是很不准确的。

而V-2的制导系统就要复杂得多,采用了惯性制导加陀螺仪控制和无线电波束引导。火箭发射后按照弹体内陀螺仪的控制,在喷口燃气舵的作用下以40度的倾角弹道上升,并地面控制站向弹上接收机发射无线电指令控制。在火箭上升到最大的高度后,然后以每小时大约两倍音速大致沿一抛物线自由下落,击中目标。V2的制导系统跟V1大体相似,不同的是陀螺姿态仪和加速度控制器,前者用来测量火箭立体飞行姿态,保持火箭发射方向。后者用来掌握火箭的及时运动速度,控制火箭在规定高度的转向。

至于制导的效果, V-1火箭基本没有引导,误差以数十公里计,V-2加入了无线电波导引,误差缩小到公里级,V-3,在制导上也没有本质改变。

“那基本就是只听个响,吓唬人,打到哪儿算哪儿咯,”威廉说,“跟‘巴黎大炮’一样。”

“哪能这么掉以轻心呢。”尽管知道威廉是开玩笑,马修还是出面来纠正。

“V-3仍然采用无线电波束引导,他们试图提高导航仪的精度,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至少在我离开的时候,进展不大。”康斯伯格教授说,“但是我们在美国,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看了看这些人:“因为美国德州仪器生产的器件,比西门子的,更精密。”

“但是尽管如此,精确度也还是只能做到偏差不超过100米。”康斯伯格教授又补充道。

“用这个去炸海上的一艘船?”威廉问。

“从300米的空中看,这么大吨位的军舰,”山姆用手中的雪茄指了指照片上的‘俾斯麦’号,“看上去就跟一根烟一样大小。”他晃了晃手中的雪茄。

“而且还在以20节左右的航速运动!”詹姆斯低低地补充了一句。

“如果是单向引导,以目前的技术,几乎不可能准确命中一个运动的物体,即使能够计算出最精确的提前量。”康斯伯格教授说,“但是,如果是双向互动引导。也就是说,从目标本身发出无线电信号,去引导火箭,那么……”

他的目光扫过众人:“精确度将会成倍地提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深蓝的航线》,方便以后阅读深蓝的航线深蓝航线(59)-续2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深蓝的航线深蓝航线(59)-续2并对深蓝的航线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