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来去匆匆

作品:猫踪迷影|作者:黑瞳迷影|分类:都市|更新:2024-04-17 18:25:47|字数:9000字

再者,一个人的言论,转成音频,至少损失一半的信息,转化成文字,最多剩三成。如果再经别人润色,然后走各种流程,综合各种意见修改后成书出版,能剩下多少精华,就只有天知道了。

或许,陈丹青老师听到的原汁原味的《文学回忆录》真的很精彩,转化成文字出版,就平庸了。

木心先生的文集,我看得也挺累,老先生的文字的确温润克制,很有民国范儿,只是所写内容时代感太强,又过于私人化。像我这种没和木老身处不同时代,不同空间,也没有共同经历的人来说,要理解还是挺不容易的。

木心先生在世的时候,本地曾有文学爱好者组团去拜访他,我在网上看到召集了信息,只是当时刚看完他的文集,感觉不是很合口味,加上羞于见大人物,就没去。现在想来,当时应该去看看的,见见真人,现场听他聊聊,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说回木心美术馆。整座建筑临水而居,远远看去,像座很清新的木楼,走近看,立面用的不是木材,而是米黄色拓印有木纹的混凝土,整体建筑由几个大小形状不同,材质是玻璃和混凝土的长方体盒子叠加而成,很现代,也很西方,却与乌镇粉墙黛瓦,水乡人家的气质非常的吻合,一点也不突兀。

看到木心美术馆,我突然想到苏州博物馆,也是坐落在一片民居区,与周围环境融合得相当和谐自然,可仔细看,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与传统苏式建筑其实似是而非。

老苏州人贝聿铭建造苏博时,还借鉴了不少中国元素,结构虽然不是传统的中式建筑,但一石一木,一砖一瓦,甚至一竹一草,都能看得出中国文化的渊源。点睛之笔,那座类似日本枯山水的庭院假山,灵感更是来自于宋朝米芾的山水画。

而木心美术馆和苏州博物馆气质虽接近,却更往前迈了一步,无论是形式上,还是结构上,都没了传统建筑的影子,更现代,更具有世界性,也更随性,更灵动。可依然与古镇气味相融,丝毫没有突兀感。

这么做好与不好,见仁见智,可这份创新探索,难能可贵。

回来查了查,木心美术馆的设计师,冈本聪和林兵,竟然是贝聿铭的高徒,看来贝大师后继有人了。

走进美术馆,第一个惊喜来自于长廊和楼梯,长廊幽深,楼梯蜿蜒,落地窗外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景象映进来,又给长廊染上一层光影浮动,如梦似幻的幽邃和空灵,美不胜收。

展区布置的也非常有味道,这应该是陈丹青老师的功劳,无论灯光、背景还是装裱、摆放,都花了不少心思,与传统美术馆高大明亮不同,这里低沉深邃,更像个寻幽探胜的大密室,让你心无旁骛,不知不觉就陷入木老和陈老师共同构造的情景中。

最有意思的是木老的手稿展示区,四堵深色矮墙围成一个不封闭的菱形,一米多高的玻璃展柜靠在矮墙下,灯光尤其暗,你要把头垂得很低,才能看到手稿的文字。我甚至感觉,陈丹青老师故意把展厅布置的像个吊唁厅,展柜里陈列着的就是木老恋栈不去的魂魄。而我们,是低头与木老道别的吊客。

陈丹青评价木心,在文学上是音乐家,在美术上是魔术家。木老的画的确很魔幻,文人气十足,与职业画家相比,木老的画更强调气质,弱化技术和细节。看得入眼的人会非常喜欢,气味不和的人会莫名其妙。

我介于两者之间。逛完美术馆,我在旁边卖周边的小店里买了几张木老画作的印刷品,本来想配个相框,挂在书房的。可等我回来就忙着过节,等空了,拿出那几幅画,却没了当初看到画时的惊艳感,也没了挂在书房的欲望。

《红楼梦》里的诗,在小说里看,灵性十足,可脱离了小说,单独拿出来,就显得平平无奇。难道木老的画也一样,要在特定的氛围下,才会显得轻灵动人?

真正的魔术师,应该是策划这一切的陈丹青老师吧。

去乌镇和西塘逛了逛。

北方人去江南小镇是为了领略不一样的风情,江南本地人去这些地方,多是为了回味曾经的岁月。

江南都邑并不是一贯高屋华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曾几何时,它们也不过是方圆数里,人口数十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水乡小城。

清晨站在小镇高高的拱桥上四下望去,仿佛回到了江南旧日时光。流水在生着青苔的桥墩下缓缓淌过,阳光在长着瓦松的黛瓦上轻轻掠过,屋檐下馄饨店的阿姨操着细糯的吴侬软语轻声问客人:“馄饨汤里啊要放些香葱?”店外结着霜的石板路上,有人晃晃悠悠走来,一手捏着几颗茴香豆,一手牵着个包裹得像个糯米团子的小囡。

忽略样式过于统一的门窗和修饰得过于平齐的墙面,还有应景的刺眼大红灯笼,这里像极了八十年代的江南都市。景物像,节奏更像,人固然步履悠然,猫狗更是空闲慵懒,午后暖阳下蜷着身体打个盹,一觉醒来伸个懒腰,一道残阳已经铺在了河水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猫踪迷影》,方便以后阅读猫踪迷影第84章 来去匆匆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猫踪迷影第84章 来去匆匆并对猫踪迷影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