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后路

作品:大魏春|作者:眀志|分类:穿越|更新:2022-01-06 22:27:14|字数:8206字

这遗部之底细,就如悬在头顶的一把刀,迟早都会落下来。

但早一日不如迟一日,能拖一日是一日。所以李承志才会急于与叛军速战速决,以尽归回归朝堂,或稳定局势,或拉拢盟友,或隔绝消息。

包括为何要让李始贤迁升沃野,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你我共出一脉,同气连枝,便是无你今日吐肝露胆,该相助之时,我依旧会不遗余力……”

李韶沉吟道:“就是不知,你陈兵予阴山之北,意欲何为?”

我要告诉你实话,说要造反,怕是你都不敢信?

李承志暗暗一叹:“起先只是迫不得已,而如今,只是想留一条后路罢了……”

后路么?

确实该留。

时值如今,就连李韶也隐隐有了一丝直觉:这天下,怕是会越来越乱……

“遗部兵力几何?”

“就只六千!”

遁走河西时,应该就有四千,这一年来才只增了两千,没多多少么?

想用这点兵力逐鹿天下,无异于笑话,看来李承志真的只是为了留后路。

李韶又问道:“民户几何?”

“新近俘获诸多胡民,大致有两万帐。”

李承志回的含含糊糊,并未提自发配往河西诸军的罪户中偷出的那万余户,更没提李松将杜仑部丁壮杀了个七七八八。所以李韶还以为大多都是胡人。

“且看元氏,自道武帝立国之初,至今一百二十余载,历代帝王呕心沥血,殚精竭虑,都未使元部彻底归汉,可见何其艰难?故尔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定要慎重待之……”

李韶稍稍一顿,模棱两可的说道:“此番征讨,必有从逆之民,事后定会充军。不如到时你我各自上书,请奏予朝廷,尽皆配予遗部以镇边……”

哈哈,想到一块去了?

但何需这般麻烦,只需故伎重演,偷就是了……

李承志起身,深深一拜:“谢过世伯提点,晚辈铭记于心!”

若只是提点,何需行这般大礼?

李韶心知肚明。

让陇西李氏跟着祖居李氏造反谈不上,就靠李承志那点兵,比笑话还像笑话。

倒非不愿,而是李韶心有余而力不足。

就以元恪逼反元禧、冤杀陇西李氏诸多子弟、亲族,打压李氏近十年等行径,但凡有些许机会,李韶早反了。

但部曲早已被逼的散尽,族中子弟人才凋零,便是反了,也是为别人做嫁衣,何苦来哉?

故而留条后路不失为上策,但有万一,也不至于举族尽灭……

思量一番,李韶又道:“可要我予刁整、郦道元晓说厉害?”

意思是让那两位尽早归心,莫要掣肘于李承志。

李承志轻轻摇着头:“多谢世叔好意,等过了明日,再请世叔分说也不迟!”

他有绝对的信心,明日能震的手下这一帮军汉目瞪口呆,浑身战粟。

包括李韶……

……

子不语怪力乱神。

本意是指儒家弟子应遵从人道,对鬼神之说避而远之。但到了李承志的嘴里,就成了:圣人都说这世人无鬼神,那我信个毛?

但越是对李承志了解的人,越是嗤之以鼻。

若非鬼神、天人之说,委实无法解释发生在李承志身上的种种异像。

就如李韶,更如李始贤、李松、李亮……

城外孤立着一座石屋,不算很大,但也不小。宽广约有十步方圆,造型与城墙上的城楼一般无二。

就是有些黑。

为了让李韶等人对天雷之威有足够的认知,李承志便连夜让李亮率兵卒予平地上造了这么一座门楼。

用的是上好的石灰、石砖,并精心调配的糯米汁。砌好后又用烟火薰了一夜,故而才这般难看。

但论坚固程度,绝不输于县城上的门楼。

城头堆放着十数只帛袋,并站有七八个兵卒。李承志为首,带着李韶、杨钧、刁整、郦道元等进了石屋。

虽是仓猝而建,但石屋修的很是方整。其中空无一物,就只顶上留了个洞,并四面墙上各有一处约尺五方圆的窗孔。

几人隐隐透着兴奋,杨钧还伸手往墙上和地上摸了摸。

“你昨夜就见达了,就是常见的石砖,有何可好奇的?”

“那为何会炸?”

杨钧逾发兴奋,“就靠墙上那十数只帛袋中的物事?到底是何物?”

“对!”

李承志点着头,举步往外走,“你见了便知!”

几人又跟着上了屋顶。

李承志捡起一只帛袋,解开绳扣递给了李韶:“世伯且看,便是此物!”

又细又白……嗯,怎看着有些眼熟?

李韶凑近了一些,正欲细看,斜刺里伸手来一只手,往袋中抓了一把。

恰好吹来一股风,将粉尘吹散,扑了杨钧一头一脸。

他猛的咳了起来,其余几人看着他那张有如敷了脂粉的脸,又是新奇,又是好笑。

李韶离的最近,口鼻中也被吹进了一些。轻咳两声之后,他下意识的一咂吧嘴,面色突的一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魏春》,方便以后阅读大魏春第502章 后路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魏春第502章 后路并对大魏春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