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邯郸陌上九月秋(六)

作品:三国之最风流|作者:赵子曰|分类:游戏|更新:2017-06-06 18:36:17|字数:10488字

他握着拳头往席子上击了两下,似在痛惜赵盾和鉏麑的遭遇,不过随即便又振作起来,一手持卷,一手摩挲放在膝上的长剑,激励自己似地说道:“虽然赵盾的忠言不能被采用,但却感化了刺客,鉏麑虽然死了,但却名垂千秋。丈夫出仕为吏当如赵盾,在野为士当如鉏麑。”

读完了手中的这片竹简,他翻过去,接着往下读。

读到晋灵公又在宴席上埋伏甲士,放恶犬出来咬赵盾,赵盾的车夫为保护赵盾而死,他叹道:“又一忠臣。”再读到晋灵公的卫士灵辄为报答赵盾多年前的救命之恩而把长戟倒转过来抵挡晋灵公埋伏的甲士,救赵盾脱险,又叹道,“又一义士!”再读到赵盾问灵辄的姓名,灵辄却不肯回答,又叹道:“真义士也!”再又读到赵盾逃亡,还没逃出国境,赵盾的从弟赵穿就杀了晋灵公,复又叹道:“有忠臣义士而不能用,晋灵公这是自取其祸。”

又读到赵盾听说赵穿杀了晋灵公便折回晋都,晋国的太史董狐记道:“赵盾弑君”,并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堂上公布。这少年再又叹道:“赵穿连国君都杀了,董狐却把‘赵盾弑君’写在史书上,他难道不怕死么?不怕被赵穿、赵盾杀了么?他这是舍生取义啊!又一慷慨义士!”

再往下读,赵盾对董狐说:“不是我弑的君。”董狐答道:“你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诛杀赵穿,不是你弑的君又是谁?”赵盾无奈地说道:“唉,《诗》里说:‘由於我怀念祖国,反而给自己惹来了忧患’,这说的就是我吧。”

少年连连点头,又连连摇头,说道:“‘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董狐所责甚是。赵盾虽背弑君的恶名,然终未杀董狐,可谓仁厚,但不诛赵穿,却未免徇私不公了。晋灵公虽暴虐无道,却是国君,赵穿弑了君怎么能不获罪伏法呢?赵盾所为,我不取也。”三国之最风流:

听到这里,这一篇赵盾弑君的故事差不多已算完结,荀贞於篱笆墙外出言笑道:“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请问院中君子,你以为孔子的这句话说得对么?”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事的原则是直书而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避免弑君之名了。”

这个少年说“赵盾所为,我不取也”,明显是不满赵盾不诛赵穿,可孔子却只是说如果赵盾出了国境就能避免弑君的恶名,没有说赵盾不诛赵穿是不对的。所以,荀贞问这少年觉得孔子说的对不对。

这少年闻荀贞之问,抬头向院外看去,看见了荀贞等,也看见了严猛,微怔了下,放下书卷,拿开膝上的长剑,拂落衣上、肩上的梨花,从容自席上站起。

他坐着时不显,这一站起来,荀攸等登时不觉暗赞:“好一个纠纠男儿!”

只见他年虽未加冠,然身量已成,高有八尺,朗目疏眉,相貌堂堂,他不急着回答荀贞,而是离席,穿上鞋履,配好长剑,整了下衣服,先长揖行礼,然后方才说道:“在下赵云,不知诸君是?”

荀贞诸人里最年轻的宣康也已加冠,赵云才十六七,以少年之龄骤见这么多衣甲带剑的陌生成年人,却从容不迫,不卑不亢,举止有礼。

喜欢三国之最风流请大家收藏:(www.zuiaixs.net)三国之最风流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目 录下一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三国之最风流》,方便以后阅读三国之最风流第6章 邯郸陌上九月秋(六)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三国之最风流第6章 邯郸陌上九月秋(六)并对三国之最风流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