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二章 兵临城下

作品:大唐第一臣|作者:当年秦风|分类:历史|更新:2023-11-18 01:23:18|字数:8542字

夏侯端这人便是真正的忠臣,当然,只是李渊的忠臣。

夏侯端也是出身名门,寿州人氏,据说是魏晋夏侯氏的后裔,他的祖父夏侯详是梁朝首相,官拜尚书左仆射。

大业末年,李渊在河东剿贼时,夏侯端便是他的副将,后来在晋阳,也是夏侯端力劝起兵。

李渊建国后,便拜夏侯端为秘书监,后来李渊派遣夏侯端担任河南道招抚使,恰逢王世充自立,中原州县纷纷归附王世充,王世充任命夏侯端为吏部尚书,爵封淮南郡公。

然后夏侯端坚辞不受,然后徒步返回长安,期间叛军阻隔道路,粮草断绝,夏侯端历经艰辛、披荆斩棘的抄小道回到长安后,两千人的部众仅剩三十许人,夏侯端已是衣衫褴褛、鬓发脱落,不似人样。

由此可见,夏侯端对李渊的忠诚之心。

另外还有义安王李孝常,出自陇西李氏,他跟李渊是同族不同宗,李孝常起兵造反根本不可能获得他人支持,他也没有那个名望可以上位称帝,但是他偏偏联合禁卫,密谋反叛。

李孝常第一个身份是李渊的族弟,二人自幼相识,李渊还曾在李孝常的父亲李圆通麾下任职。

第二个身份就是李渊的连襟,李孝常迎娶太穆皇后窦氏的族妹。

第三个身份就是李渊的好友,李渊入关时,李孝常可是献出永丰仓来支持。

至于李孝常联合的禁卫,也是有些内情,只提一个人,那就是右监门将军长孙安业,长孙安业宿卫宫门,权责重大。

同时长孙安业更是长孙无忌兄妹同父异母的兄弟。

长孙晟原配生有三子,即长子长孙行布、次子长孙恒安和三子长孙安业。

原配病逝后,长孙晟迎娶继室高氏,便是高士廉的妹妹,生有一子一女,即长孙无忌和长孙无垢。

长孙晟死后,长孙安业继承家业,他嗜酒如命,飞鹰走狗,不务正业,对于长孙无忌兄妹二人甚是苛待,甚至不予衣食,高士廉因此将长孙无忌兄妹接回家中抚养。

所以说长孙安业和长孙无忌兄妹之间,实际上是素有仇怨,自然也是不得李世民待见。

如此一捋,其中曲折便是非常清晰,诸多明眼人全部心知肚明,只是李世民也没有深究。

那殿中监陈福、秘书监夏侯端忠心护驾而死,也是保留几分尊严,有些事也就这样过去,其中的一些龌龊也就不了了之。

随后李世民继续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第一条便是重新勘定行政区划。

这一项工作注定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

当高冲再次来到岭南后,便是因为行政区划而感到无力。

五年前,他奉命招抚岭南时,岭南不过九十余州,然而短短几年时间,岭南骤增二十余州,据不完全统计,武德八年时,天下已有五百余州,大的州统辖十余县,小的州甚至只有一县之地。

区区一州一县之地,其官职架构却是一点不少,州有刺史、长史、司马等,县有县令、县丞、主簿等,一应俱全,冗官非常严重。

其实这也是大唐开国以来的一大弊端,隋末战乱以来,各种势力并起,割据一方,大唐立国后便是招抚四方,那些割据势力纷纷归附,

为笼络这些新投的地方势力,只得广授官职,基本上以州郡相投便可授予总管(都督),爵封郡公亦或是国公,以县相投那也是一方刺史,亦或是县公。

武德五年以来,便改总管为都督府,裁撤一些州县,即便如此,武德末年的州县数量依旧比大业年间多一倍有余。

裁撤州县,并县撤州,这个工作其实一直在进行,每年都有在变动,但是裁撤州县后,对于原有的官吏也要有相应的安排。

对此,李世民也一直有小规模的变动,比如这个月撤一县,下个月撤一州,但是现在随着政权巩固,百废待兴,刻不容缓,李世民也不愿意继续小刀子割肉。

一封圣旨,直接震慑天下。

依山川形势将天下各州划分十道,即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

然后各道下辖州、县若干,另有地位特殊的州现有三个,即雍州(长安)、洛州(洛阳)、并州(太原)。

天下十道非是行政区,不设常驻官吏,属于监察区,监察所辖的州县,由皇帝不定期任命重臣担任诸道大使,如巡察使、安抚使、黜陟使等,其职责各不同,属于临时差遣。

如此一来,既可以简化州县区划,也可以更好监督地方,更有利于中枢统治,只是难免动摇一些人的利益。

饶是李世民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但朝堂之上的惨烈斗争依旧是震惊到这位年轻的帝王。

即便是他的肱骨重臣,他的妻舅吏部尚书、齐国公长孙无忌也是遭受到铺天盖地的攻讦。

长安城波云诡谲的争斗并没有影响到岭南这个蛮荒偏远之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唐第一臣》,方便以后阅读大唐第一臣第五百四十二章 兵临城下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唐第一臣第五百四十二章 兵临城下并对大唐第一臣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