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西进

作品:三国纵横之凉州辞|作者:日新说313|分类:历史|更新:2017-12-04 13:34:46|字数:9692字

这种方法短时间内简单有效,但过于粗暴,遭到了诸多受害的河东大姓豪强的口诛笔伐。而放眼长远,这也不是能够持续运行、扩大规模的长久之计。

之后有了严师的相助,阎行所部的屯田才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略,按照“通河渠、辟田畴、制坛宅、劝稼穑、修树艺、务耕织”的原则,绛邑、临汾两地的屯田体制也渐渐走上了正轨,并在几年的时间里,摸索出了屯田的一整套方法并培养了一批能够负责屯田的吏员。

不过,较之临汾、绛邑的屯田,河东北境数城的屯田情况又有所不同。临汾、绛邑两地的屯田,更多是为了招揽流民,安置流民所进行的屯田,而现下北境收复,治下顿时增加了众多原本的白波士卒,加上又和河东郡府局势紧张,因而在屯田的安排上,严师又作了相应的细致调整。

准确来说,就是将民屯和军屯区分了开来。

先前的屯田,是以流民五十人为一屯,设置屯长负责,临汾、绛邑两地的屯长,则全数由严师统领。

现下除了有先前的民屯外,增设的军屯,则是以分化拆散的白波士卒一百人为一屯,由军中任命的屯长统领,按照农时耕种,闲时习战,战时为兵的原则,再依据地域的分布,划归给驻守各城邑的将领统领。

而岁末收成的官民比例分成,则按照借用官牛者,官六民四,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的规则,来进行分配。此外,军屯优先借给耕牛、农具、种子,但战时为兵,父死子继,兄死弟及,不得脱籍。

阎行仔细地看完了严师对于北境的屯田规划和安排后,他不由笑了笑,没想到河东太守王邑针对河东北境的一系列争夺,反倒提前催生了军屯制度的实行。

民屯和军屯,严师和阎行在河东的初次见面就已经提及过,但阎行虽然赞叹严师的眼光深远,却迟迟没有给出答复,而是按下了这件事情的进程。

这是因为阎行考虑到了手下的西凉兵、流民兵的性质,更像是属于他私人统帅的职业兵,如果按照严师的计划,实行军屯制,给予手下的士卒土地、种子,让他们农时耕种,战时为兵,在时机未成熟的情况下,让这群刀头舔血的西凉兵之中接受军屯,只怕反而会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而现在,河东太守王邑顺水推舟,派出试守官员出任北境,又运送粮食赈济灾民,争夺北境的民心,严师这边也见招拆招,干脆将投降的白波士卒和部分河东民众以军屯制的方式纳入到了西凉军的体系之中。

想到这里,阎行笑着跟戏志才说道:

“河东郡府一向以越俎代庖、干预民政来指责我这个荡寇校尉,如今有了军屯这么一个对策,只怕王太守在府中都要暴怒了,我且要看看,他任命的那些试守官员,又如何能够争得过我手下的将士。”

“严典农史有酂侯萧何之才,治民施政之能,当世少有,此举在下也着实佩服!”

戏志才见阎行欣喜,也不吝赞美。阎行继而再继续看下去。

严师所说的第三件事,则是开矿冶铁,兴复百业,设置榷市,以通有无的方略。

原本农业乃是百业之基,连年战乱,农田荒废,阎行的西凉军连军粮都频频告急,所以治下除了专注农事之外,也不敢分出人力物力去兼顾其他事情。

而现在收复了北境之后,治下也多了许多百工匠人,这些各自靠着一门精湛的技艺谋生的百工匠人,如果单纯将他们也安置成屯田的民户,不仅大材小用,浪费了他们的一手好手艺,而且也不利于百废待兴的河东北境全面复兴。

平阳有铁矿,开矿冶铁,锻炼甲杖,对于西凉军而言,也是一项重要的军需保障。此外还有制作车辆、箭矢的胶漆、羽翎、木材等材料,也是需要专门的匠人,来进行分工制造的。

介于长安事变后,河东南北对峙的局势如此,从陕县牛辅、河东郡府获取兵甲的渠道已然断绝,西凉兵以甲兵之雄争衡于世,兵甲之需若不能够自给自足,也是一桩麻烦事,严师能够提前看到这一点,并迅速着手实施,阎行自然也是乐见其成的。

两人正热切讨论着河东北境的内政,周良从堂外急匆匆地走了进来。

“元善,何事如此急忙?”

阎行一看是周良小跑进来,就知道是又有大事发生了,他连忙开声询问。

“是甘司马派来的信使送来的急报。”

周良快步将急报递到了阎行的面前,然后补充说道:

“根据信使所言,牛中郎将杀了董中郎将,又被部下胡赤儿所杀,甘司马趁机控制了陕县,收拢了凉州兵马,原本准备向北攻入河东境内,但后来听闻李肃已经为吕布所杀,转而西进,打算西进华阴,再转入左冯翊,最后折道河东北境,与校尉的兵马会合!”

阎行耳中听着周良的话,眼睛一目十行地看完甘陵的急报,甘陵在上面简单说明了陕县动乱的内情,以及自己兵马进退两难的困境,最后交代了西进的方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三国纵横之凉州辞》,方便以后阅读三国纵横之凉州辞第72章 西进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三国纵横之凉州辞第72章 西进并对三国纵横之凉州辞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