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年少不解风情

作品:大唐懂王|作者:文散官|分类:历史|更新:2023-07-15 20:46:08|字数:5142字

崔俊埋头书写,加之虽有蜡烛在侧,光线却是不怎么亮。于是,并没有发现身边研墨的宫女已经换成了李丽贞。

李丽贞看着伏案认真书写的崔俊,越看越是喜欢。手上的墨块便磨个不停,也忘了添水,于是,这墨汁便浓得化不开了。

而这一情况自是很快被崔俊发现了,原本蘸一次墨便能写十余字的鹅毛笔,现在只能写个一二字,崔俊便道:“墨太浓了,添水。”

“嗯”李丽贞回过神,轻声应了,便从水盂中添水入砚。只是这一声应答,却让崔俊转过了头。

“诶呦,小子见过公主殿下,不敢劳公主研墨。唐突冒犯之处,还请公主见谅。”崔俊连忙退开一步行礼。

李丽贞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崔俊始终是接受不了她。

“听说父皇收了你做义子?”李丽贞抬手扶了下崔俊,让他起身答话。

“是。”崔俊答道。

“那么以后见我就不必如此拘束了,义弟。”李丽贞道:“义弟还是尽快将父皇所需之事办妥,姐姐帮你研墨,陪陪你。”

崔俊有心想劝李丽质回去,但又怕由此纠葛之下反倒是耽误了时间。虽说一晚的时间看着挺多的,但是大唐的早朝可是真的早。满打满算,崔俊能用来书写设立章程的时间不足四个时辰。

反正李丽贞在这里又不会让自己少块肉,只把她当做一名普通的宫女便是了。想通此关节的崔俊再次提笔书写,而李丽质也收了心神专心研墨。

只要能看着崔俊,李丽质便觉得舒心,往日的忧愁与哀怨都会烟消云散。

相比之下,崔俊先从设立军政议事堂这件事入手。没有这一个章程的设立,那么以后的立法之举将会举步维艰。

而这样一项章程,本就取自后世。其后的大明内阁其实便是这种形制的极致。但是由于自宋开始宣扬的以文抑武,这种内阁制度反倒成了制约国家发展的绊脚石。

若想要在这个时代顺利运行,那么必须得避免曾经的弊端。文武兼备,工商并举的多元化结构才是正解。

两相可以代表六部,再辅以监察御史,便有三人。再取德高望重的武将一人、文学泰斗一人,便是五人。然后在考虑给大氏族两个位置便是七人。如此一来,朝堂之上的大致关系都能摆平。

洋洋洒洒万余字写完,崔俊长舒一口气。李丽贞不知何时已经名人备好了茶点,崔俊稍稍吃了一些,继续奋笔疾书。

其后的专利法,倒是简单了不少,只说利弊与重要性便可,无需引经据典的长篇累述。

专利法这东西在前世还有现成的法规法条可以借鉴,崔俊写得极为顺畅与轻松。鸡叫头遍,李世民步入屋内。见崔俊还在认真书写,便示意一旁的李丽贞莫要出声。

取过一旁崔俊放着的那卷关于设立军政议事堂的策书看了起来。此时天还未亮,屋内本就昏暗。李丽贞见状忙引了火,点燃屋角一处的蜡烛。

李世民见状深感欣慰,这女儿是越大越心细,越来越会照顾人了。只是看看崔俊这小混蛋,摆着这么好一个老婆不要,非得让自己收了当义子,真是想想就来气。

移至屋角,就着烛火细看,李世民不由频频点头。崔俊这小子真是个人才,一篇文章写得滴水不漏。把个军政议事堂吹成了大唐的定海神针之国策。

而且,这小子还提出了一个轮换制,每过五年,除了两位丞相不动之外,所有人员必须轮换,如此才能避免渎职之事发生。

还有还有,除了两相、监察御史、武将和文学泰斗之外,人选中的另两人可由朝堂大臣公推选举。

李世民越看越开心,这小子倒是心思缜密,把个人心摸得透透的。如此一来看看谁还敢对这军政议事堂的设立有异议。

李世民心满意足地将卷宗收好,却见崔俊已经停笔,正捧着另一份卷宗在边上侯着。

李世民对着崔俊点点头,伸手接过后展开细看。这份卷宗却是简单了许多,没有长篇累牍的阐述,而是以一种新奇的书写方法逐一列出一条条款项。每条款项之下还有注解,是对上一条款项的解释和说明。

如此一来,这卷宗让人一眼便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人计短二人计长,李世民目前对专利法,并无法判断其利弊,还是先收着,等军政议事堂的事情搞定之后再与议事堂之人商量吧。

“俊儿,你辛苦了。就在此歇息一下,等睡醒了再回去。”李世民满意将两份卷宗收好。

“义父在上,小子庄子里还有事,得先回去才行。”崔俊却是一口回绝。

“哼,就知道你等不及。”李世民板着脸道:“跟我出去。”

“是。”崔俊忙拿上自己的背包背上,屁颠颠跟着李世民往外走。李丽贞自然也跟着一起前去。

出了御花园,转过回廊,太极殿后停着两辆马车。

李世民指着前面一辆马车道:“你等下坐这辆车回去。”

“是,多谢义父。”崔俊忙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唐懂王》,方便以后阅读大唐懂王第188章 年少不解风情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唐懂王第188章 年少不解风情并对大唐懂王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