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帝王书

作品:始皇帝|作者:迦太基的失落|分类:历史|更新:2023-07-21 17:35:31|字数:8198字

第152章 帝王书(求订阅)

大殿当中,诸多的臣子皆是在忙碌。

后世有九九七,零零七,一个个忙成死狗的样子。

可在大秦当秦吏,也是不轻松。

尤其是秦国崇尚精细化管理,每亩该撒多少种子,该如何照料牛犊,如何在地面行走,交税多少等等,很多该管理的事情,要进行管理,不该管理的事情,也要进行管理。管理的事情多了,大家也颇为忙碌。

很快到中午时刻,庖厨送上食物。

食物,四菜一汤。

谈不上多精致,可粟米却是精米为主,去壳完整;肉食鲜美味道出色;尤其是馒头,松软细腻,吃起来味道颇为可口。

自从赵政创造出馒头之后,馒头就成为很多贵族的主食。

过去的时刻,小麦蒸煮开来,不仅难以消化,可能吃进去什么样子,拉出来还是什么样子。

可制作成馒头之后,却是松软可口很多。

就连普通的百姓,也开始吃着馒头。

当然了,权贵吃的馒头,里面有各种干果,还有白砂糖在其中,可谓味道鲜美。

众人在品尝,开始休息。

赵政也在吃着食物,询问道:“仲父,今年秦国打算种植什么?”

对于大秦,乃至是很多国家而言,种田最为重要,田地里面种植什么,播撒多少种子,用多少牛耕,用多少农具等等,尤为重要。

在上面有丞相,还有各种官员在统筹计划,在下面有底层的秦吏,在组织播种,在进行耕作。

现在已是一月份,距离春耕已经不远了。

吕不韦思索道:“大王,先说一下关中地区,河东,河内、三川郡,这里人口密集,人多地少。多数地区人均耕地不足十亩,甚至是更少。”

“按照亩产七十斤,十亩地就是七百斤,去掉各种口赋,算赋等,只有三百五十斤。每亩地又是两斤当种子,只剩下三百二十斤。每年要吃掉大量粟米,民众结余的粮食不多,甚至是没有。若是遇到灾年的时刻,会出现大的灾荒。”

赵政思索道:“国家没有储备粮食,国家会陷入危机当中;民众没有储备粮食,会陷入饥荒当中。局势有些危机。”

吕不韦说道:“而在南郡,南阳郡、巴蜀,汉中等地,却是地多人少,可百姓却是缺乏耕牛,农具有所不足。大王改进炼铁之法,提升生铁的数量,锻造大量的农具,农具低价卖给农民,很多地区皆是有铁制农具,可还是不够。”

“因为地多人少,很多民众将田地用来种植桑树,或是用来养牛马,他们的生活倒是颇为宽裕。只是每年上交的粮食有限。”

赵政问道:“仲父,打算如何?”

吕不韦说道:“臣有三个法子,一个是大量修建水渠,加强水源灌溉;一个是大量制造龙骨水车,加大水源灌溉;一个是提高粮食收购价,鼓励民众多种粮食。”

赵政说道:“还是不够,仲父当建立司农,专门进行粮种培育。”

说着,又是有把优化种子,精耕细作,多施肥的概念说出来。

吕不韦说道:“可!”

赵政说道:“仲父,大秦今年种植什么?”

吕不韦说道:“农作物当不断更替种植,今年种植麦子,下一年就是种植糜子,再过一年就是种植豆子,再过一年就是种植粟米。各种作物要不断更替,这样土地的肥力不会下降的厉害,田地的产量才能稳定!”

开始详细的说着农耕技术,各地的耕地状况。

在秦国的统治区域当中,各地农业发展情况处在不平衡当中。

在关中地区,农业最为发达。黄土为主,土质疏松,有利于农作物种植,在这里已经有了轮更技术,一年一熟的黍-粟-豆,或者是两年三熟的粟-麦-豆。作物不断的更替种植,用来保持土壤肥力,减少庄稼的病虫害。

已有陇耕法,并形成了“上田弃亩,下田弃畎”的耕作法。就是说,在高田里将作物种在畎(沟)内,而不种在亩上,有利抗旱保墒;在低田里将作物种在亩上,而不种畎内,有利于排水防涝。

已开始把动物粪便,散到田地当中,用来提升粮食产量。

只是关中地区,这里牛马众多,粪便众多,可以在这里进行施肥;可河东,河内等地区,缺乏牛马粪便,仅仅靠一户五口人,每年的粪便想要给上百亩耕地施肥,却是不可能。

还有南阳郡,南郡等地,耕牛欠缺,又是田亩众多,往往有不轮更,种植一年水稻修养一年;有时候,也不修建田陇等,不是不知道,而是耕地太多,上百亩之多,根本没有时间精耕细作,只能是粗放的种植。

这种粗放的种植,亩产数量较低,可架不住耕地众多,每年的粮食产量反而多;反而是关中,河东,河内等地区,看似精耕细作,看似粮食亩产众多,可人均耕地较少,人均粮食反而稀少。

在某种程度上,精耕细作,都是人多地少直接逼出来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始皇帝》,方便以后阅读始皇帝第151章 帝王书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始皇帝第151章 帝王书并对始皇帝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