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洛阳学宫

作品:始皇帝|作者:迦太基的失落|分类:历史|更新:2023-07-21 17:36:27|字数:8140字

第221章 洛阳学宫(求订阅)

从商君变法开始,秦国就是处在暴政当中,民众就是处在水深火热当中,就是在处在苦逼当中,各种徭役赋税沉重,民众苦不堪言。

可为何这一百多年,大秦能维持下去。

可稍后的十几年,大秦却是维持不住,到了秦二世的时刻直接崩溃。

仅仅是秦二世无能吗?

是也不是!

很大程度上,是秦国统一六国后,天下底层的士人在不断膨胀,膨胀到了几十倍。这些士人无法分为秦吏,若是成为游侠,盗贼,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秦国的官吏数量有限,不可能给这些人就业岗位,这些人无法成为官吏,只能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就好似外泄的石油一般。一旦局势有变动,就会彻底被点燃,直接化为大火,焚烧一切,断送大秦。

“寡人明白了……”

赵政思索道:“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他们是不是尊贤而重士,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们喜好招揽门客的名声,客观上把国之五蠹吸引到府邸当中。府邸当中五蠹多了,国之五蠹就是少了。”

“商君说过,国家经历一段时间后,内部会诞生诸多的毒素,必须要用战争,将毒素输出到外界去,这样国内的毒素少了,国家就安定了。可招揽门客,也是稳定国家局势的一种办法!”

很多道理,只要仔细想想,还是很快能明白的。

若是不被招揽在封君门下,必然到了地方祸害一方。

表面看来,信陵君招收三千门客,多数为吃白食,在利益角度上,信陵君有些吃亏;可从魏国的角度上,却是地方上相对稳定了。

吕不韦说道:“大王,若是用考试之法,取代门客之法。到了那时,六国的士人会大量挤占秦国本地官员的为主,那时秦国境内,六国官员增加,本土官员减少,对于大秦极为不利!”

赵政说道:“不对呀。自从秦孝公以来,秦国就是颁布招贤令,很多六国士人进入大秦,商鞅、张仪、魏冉、范雎、仲父、李斯等人,进入秦国为官,还是居于高位。海纳百川,秦国才强大!”

吕不韦笑道:“商鞅等人入秦,似乎六国士人在秦国好当官的感觉,可这是错觉。试问一下,从亭长以上算起来,在大秦有多少六国人士为官,又是有多少本地老秦人为官?”

赵政哑然无语。

吕不韦笑着。

这位大王,很难说话的,因为太聪明了。

可这位大王又是很好说话,只要说的有道理,还是能听进去的。

这位大王厌恶纵横家虚妄之言,喜欢数据,喜欢听一些实在话。

吕不韦说道:“秦国百年来,左右丞相大约是三十多位,可多数为公族之人,或是老秦人,或是外戚,至于六国的士人仅仅是六位。至于九卿级别的官员也更少,不足二百人。至于下面的官员也不多!”

“六国入秦的士人当中,在秦国仅仅是三千多人而已,可剩下的五万多官员多数为老秦人!若是用大王的考试之法,那时六国的士人会大量进入秦国为官,会从三千变为五千,变为一万多,大王能承受这样的变故吗?”

很多人只看到商鞅,张仪等成功的案例,却是没有看到那些失败者的案例。越看成功学,越是复制某人的模式,却越是失败。因为这些人的成功,有巨大的偶然性。不仅要看成功的案例,还要看失败的案例。

就说科举制。

科举制,本来是打压世家,给予底层寒门士子的机会。

可在唐朝中后期,很多世家却是借助科举,再度变得兴旺起来。毕竟,世家弟子有各种典籍,有各种名师指点,还有各种培训,可寒门士子却是逊色很多,真的玩科举考试,寒门斗不过世家。

比如,元朝在中期也实行过一段科举制,可后期废除了,因为在短暂的科举制期间,很多汉人借助科举,大量的当官,而蒙古人却是被排挤下去。

毕竟考试上,蒙古人不如汉人。

若是继续科举,汉人官员越来越多,到了那时还是蒙古人的元朝吗?

只能是废掉。

明朝初期科举考试,考中进士的五十一个人尽数是南方人,北方无一人中进士。朱元璋调查卷子后,发现考官没有舞弊,主要是南北教育差距太大。若是继续按照公平的科举考试,会造成朝堂尽数是南方人,形成最大的不公平。

朱元璋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南北榜。

清朝也是开科举,却是有满汉二榜,满人一个科举榜单,汉人一个科举榜单。后来废除,可满人还是有各种手段当官。在六部当中,一个满人尚书,一个汉人尚书。

满人尚书是正职,汉人尚书是副职。

科举有三个目的,一个是为了打破阶级固化,有利于君王掌控权力,一个是为了笼络读书人,给他们一个机会,一个是为了思想控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始皇帝》,方便以后阅读始皇帝第220章 洛阳学宫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始皇帝第220章 洛阳学宫并对始皇帝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