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最爱的大明

作品:大明风采|作者:用户34418841|分类:历史|更新:2024-03-14 20:43:00|字数:4426字

吴琳有一种错觉,自己在年轻些,也拎个刀子去当兵,拼一下就成小资家庭了,也不用在这个大殿里担惊受怕。

朱元璋偷眼咱打量,不怕他们不同意,其他大帅都出征了,那是暂时不改的,就改北伐军。

现在北方有瓦剌,鞑靼和女真部。

不过郭英去大兴安岭女真部应该不复存在了,因为战报上一直都是大胜。

瓦剌和鞑靼部,元昭宗和他的弟弟脱古思帖木儿,每每南下打劫,一门心思的想再次入主中原。

甘肃,太原,北平,十六洲以北,几千里防线,他们骑着蒙古马想去哪就去哪。

又听说元昭宗的王廷庭设在捕鱼儿海。

那不就是霍去病打到过的地方,贝加尔湖吗?

防,防线太长防不住,端他老巢,尼玛太远打不到地方。

不是没试过,徐达挂帅中路主力军,李文忠,冯国胜左右两路钳制,突袭,骚扰。

一共三路大军。

万万没想到,徐达身经百战的战神,被人家一下子闷了,要不是护卫拼死,将士用命,徐达也会成为牺牲的五万将士中的一员。

徐达平生最大失败,奇耻大辱!

徐达整天嗷嗷的喊着北伐,不就是为了出这口恶气吗?

(朱元璋为什么同意出海,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赚钱,海外土地,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是次要的,北方鞑虏之患,一直迫在眉睫。

出海就有海贸,有海贸就可以赚钱,有钱就有军饷,有饷就可以打鞑虏。

分土地一样,解决粮食问题。)

朱元璋冥思苦想,最终决定北方屯兵,坚壁清野。

百姓内迁,空出的田军队种,边训练边种地,自给自足,这才有现在的军户,世代为兵。

现在改了,那朱元璋坚壁清野的政策,和北方防守的政策是不是也要改?

吴琳想到也不敢说,军户没了,军户划为百姓,这样世代不用当兵了,流血牺牲也不都是北方人的事,南方的兵也该流点血了。

百姓种地说白了还是供给北军,那些变成百姓的军户,家里儿子,父亲依然在城墙上守望,依然保护着大明每一寸土地,好像什么都没有变,好像也变了。

民心变了,军户父亲死了儿子上,儿子死了孙子上。

若是来年开春,看田地荒芜,不要问为什么,答案只有一个,他们家的男人都死在战场上,长城上。

现在呢?兵三年,符合年龄的都要当兵,兵源有了,军功更明确了。

军户变成百姓有了更多选择权,父亲去当兵战死,儿子可以不当兵,也可以去当兵,当兵也就三年,三年后回家。

家里有人了,田地不再荒芜。

少了些悲欢离合,多了一些人情冷暖。

民心如水,但是谁对他们好,他们就跟着谁。

议论声变小,一同看向朱元璋。

朱元璋直接点名:“吴琳的奏疏咱看过了,这次拿出来给众爱卿讨论一下,什么都可以说,咱不怪罪,傅友德,你先说。”

傅友德起身:“陛下,臣觉得并无不妥,里面还有很多精彩之处,若是能够在北军完成改组,我敢说,战力再提升三成!”

朱元璋欣喜道:“这话怎么讲?”

傅友德哈哈笑道:“陛下啊,现在北军有年长者,虽然老兵很重要,可是他们的体力已经跟不上了。

陛下戎马一生,我说的年纪大了的老兵要换,但是军队里还有一种老兵。

就是战斗之后活下来的。

若是新兵都是二十来岁的小伙子,让他们吃饱穿暖,老兵带着,一场战斗下来,都是老兵,那战斗力,陛下,战斗力提三成都是保守的。”

朱元璋点点头,忍不住的喜笑颜开:“傅友德所见正是咱所要的,连年征战,北方汉子,大好男儿多少死在虏人刀下,

咱看军报都不敢看伤亡数字,

数字冰冷,可那都是活生生的人啊!

所以咱就想,既然都会死人,为什么不能让北方人少死些,保家卫国是全大明子民的事,不是北方一军之户的事。”

朱元璋心里想的是,把你们子女都送去当兵了,我就不信你们看着他们死在战场上,我就不信你们还要享清福。

朱元璋叹口气道:“夏原吉,你也说说。”

夏原吉声音铿锵:“陛下,此策出,兵之所向披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兵之重者在于后勤补给。

如今军配文书,自己训练的兵,自己再是了解不过,

他们需要什么兵器,什么盔甲,多大号的鞋子,能拉开多少石的弓,烂熟于心,

若臣是文书,定能为他们准备妥当。

每次他们出征,定能把他们伺候的舒舒服服,不缺粮,不缺武器,不缺衣服,就连哪匹马用多大号马鞍,臣都能做到。”

哈哈哈哈……

众人大笑。

李文忠高兴道:“陛下,刚才不理解,经过夏原吉这个读书人一讲,臣服了。

就是这个理。

原来当兵不就为一口饭吃?没得选,要么饿死,要么被砍死,或者砍死敌人,为了封赏过更好的生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明风采》,方便以后阅读大明风采第130章 最爱的大明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明风采第130章 最爱的大明并对大明风采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