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张献忠沉银遗址

作品:江海潜寻|作者:灵犀无翼|分类:历史|更新:2024-03-25 15:30:46|字数:4070字

三天后的讨论会,王逸少、郭超仁一改之前的看法,赞同邹敏提出的“围堰发掘”方式。

匡有为对师徒俩的态度转变颇为好奇,但并未在会场细问。

最终,在说服小部分代表之后,匡有为终于拍板:围堰发掘“长江口四号”,并展开“实验室考古”。

有个先前持反对意见的代表提出一个质疑:在我国范围内,只有“张献忠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发掘项目”成功采用了“围堰发掘”的方式。也就是说,这种方式还不够成熟。如果非得如此,还需向国外学习技术。

匡有为略加思忖,应道:“这个不难办。我们可以向‘张献忠沉银遗址’的负责人学习。”

散会后,匡有为以私人名义请王逸少、郭超仁吃饭。师徒俩也不好推拒。

吃饭时,问及王逸少、郭超仁态度转变之因,王逸少便如实告知。

匡有为不无感慨之意:“赵所果然是定海神针啊!实不相瞒,昨天我也咨询过他老人家。”

又吃了一会儿酒菜,匡有为说:“对了,昨天赵所也提了一件事,他推荐你继任所长,我觉得也很合适。”

得到大领导的认可,王逸少胆气也壮了几分,像立军令状一样回道:“定不负匡局、赵所的信任!”

在回考古所的路上,郭超仁一边开车,一边听王逸少絮叨,说的净是当年“张献忠沉银遗址”项目的事。

这个项目,郭超仁也重点关注过,很多细节都记得比较清楚。

在过去,曾流传着“江口沉银”的传说,传说,公元1646年,肃亲王豪格带领清军攻打成都。张献忠无力相抗,便携着金银财宝,和数十万军民沿江撤退。

到了彭山江口,张献忠遇到明将杨展的火攻。张献忠败局已定,不想那所携之宝成为别人的囊中之物,便将其沉入江中。

传说里,还对这批金银财宝的数量加以渲染,说有1000船之多,“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能识破,买尽成都府”的民谣,也流传至今,引人遐想。

因为以前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考古学,更没有水下考古学,很多人对这段传说持怀疑态度。

谁曾想,因为有了考古学的科学探索,有一天,传说被证实为历史。

2016年至2021年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对江口明末战场遗址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

“万事开头难”这句话,用来形容“张献忠沉银遗址”项目的开头,再合适不过。

由于江口明末战场遗址所在的河道,长2公里,宽500米,遗址面积约有100万平方米,所以在考古发掘的开始,对文物富集区进行精准划定,成了一个大难题。

毕竟,几百年过去了,在工业生产飞速发展的当代,河流中积聚了不少金属垃圾,常规的金属探测仪器,势必会受到强烈的干扰,很难判断出沉银的具体位置。

换句话说,若按传统的调查方法,考古团队只能得出大致埋藏区域,很难对其精准定位。

所以,方法不能常规,手段必须改进。在高新技术的加持下,考古团队采用了电阻率成像技术、高精度磁法等地球物理探测手段,对相关河道做了一遍筛查。

考古团队先通过3D模型,摸清砂石下的河道情况;再通过水力学试验,得出文物被冲刷后产生位移的规律,并以此规律来对文物富集区进行精准划定,绘制出一幅3D宝藏图。

遗址范围和重点发掘区域搜寻范围,最终集中在70万平方米内,后期工作也更好开展了。

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

且不说江水浑浊,水下能见度极低,单说岷江的水流速度,就够喝一壶的。在这种水流速度下,考古队员很难站稳,更不用说进行水下作业。

考古团队反复权衡之后,决定采用“围堰发掘”的方式来进行考古发掘。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围堰之后,便忙调动设备抽干发掘区内的江水。如此一来,水下考古变成了陆地考古,考古队员不仅能站得稳,更能快速寻觅文物。

实际上,这种发掘方式早已有之,一般是利用砂石进行围堰,在具体操作上,可借鉴水利设施的建设经验,来规划围堰高度。

不过,它还从未用于大型项目,所以“张献忠沉银遗址”的考古团队,使出这一招,也面临着很多挑战。

消息一出,各方媒体都争先报道,宣称这是“国内首次利用围堰,在内水水域开展大规模考古发掘”。

车快开到考古所的时候,王逸少感慨丛生:“还是现代技术好啊!多学科协同科技考古,促成了多少成功案例!”

“对啊,考古学科能发展到什么方向,能开辟到什么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现代科技。”郭超仁应道。

进了考古所,郭超仁先去停车,王逸少则径直上了电梯,来到办公室。

此时已是晚八点,下班时间早过了,但王逸少想把开会资料整理一下,就让郭超仁先送他回考古所。

办公室的桌上,安静地躺着一封来自瑞士的函件,用的是德语。

王逸少不太懂德语,便等着郭超仁来帮他读函件。这小子语言能力强,在英语之外,还选修了德语、日语。

郭超仁上楼之后,被王逸少直接喊去拆函件。看完函件,郭超仁小结道:“瑞士要召开一个国际水下考古学研讨会,邀请我们过去参会。”

“哦?什么时候?”

“3月初。”

“只有20多天了。几个人?什么流程?”

“两个,”郭超仁说,“在研讨会上,会展示瑞士最新的技术,并邀请与会人员参与一次水底发掘实践活动。”

“哎哟,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啊!”王逸少陷入沉思,“我们还非去不可!”

瑞士,是水下考古学的发祥地。19世纪中叶,瑞士湖居址科学考古发掘调查的成功,标志水下考古学诞生。

喜欢江海潜寻请大家收藏:(www.zuiaixs.net)江海潜寻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江海潜寻》,方便以后阅读江海潜寻第71章 张献忠沉银遗址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江海潜寻第71章 张献忠沉银遗址并对江海潜寻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