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近期安排

作品:承明之治|作者:嘟嘟嘟233|分类:历史|更新:2024-05-13 08:32:15|字数:7724字

随后郑丽婉的几句话,就很有意思了。当官的人必须对百姓负责,一个育字,却彰显着太多需要顾忌到的方面了。同时,还给了立身之本,就是透露了李承乾这位新君的脾气。对待李承乾要时刻谨记,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待百姓,必须保持感恩,这份恩具体是什么,自己去领悟,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这几句话,就是郑丽婉送给大家的立身之本,也就是方法。

最后,郑丽婉再一次强调了新朝的目标,还很遥远!换句话说,立功的机会和展现自己的舞台依旧很多,让所有人保持上进心,不要公然摆烂,想着打完江山就可以享受了。而且,‘常在’这两个字,出现了两次,语境都不同。郑丽婉隐晦的表达了对众人目前的不满,有些人如果不及时改正,怕是要从这里消失了。既希望你在,但也会让你不在。

这就是郑丽婉的高明之处,他们俩夫妻都是顶级谜语人!说话不说透,话不说完,点到即止,剩下全凭自己领悟。跟不上节奏,那就基本上要蛋糕了。

李承乾背负双手,遥望天际道:“择日不如撞日,早晚不如此刻。自前朝兴科距今已有数十载,今昔海晏河清、八方民安,也是时候重拾科举大业了。”

下方群臣对此唯有沉默,新皇登基大典,脑子没抽的都不敢在这时候唱反调。要反驳,也得等大典结束后再说,但基本上没有什么办法阻止科举的再兴了。这大典,是皇帝直接越过朝堂向天下宣布的。因此,朝廷必须擦屁股,把这事落实下来,详细怎么落实到时候再说。

这是一套基本的规矩,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没有谁想过要去推翻这套规矩,因为一套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千年的制度,一旦没有了,你想要建立新的一套,也要千年,利弊大小大家都是明白人,自己会算的。

大典结束后,李承乾和郑丽婉来到了甘露殿。老李昨天就开始安排搬家了,给小李一家腾位置。大安宫,就是老李以后的新住处了。甘露殿内,二凤和长孙皇后正坐在一起,研究内库和九寺的安排,要移交给儿子和儿媳了。可以理解为工作交接,这么看待就行了。

“儿臣拜见父皇、母后。”

二凤指了指一旁的位置:“坐吧。”

长孙皇后看到郑丽婉,就把面前的一沓册子推到她面前:“丽婉,这是九寺、四监、六尚局的备案,母后今日就交给你了。”

郑丽婉翻阅了几下:“这么多?也看不完呐。”

长孙皇后:“以后这个家可就是你来当了,九寺虽说并非全归你管,而六尚局的事情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二凤转而看向李承乾:“眼下你小子打算做什么?说来听听,朕也能替你把把关。”

李承乾捧起茶杯,沉思片刻:“先内后外。眼下,科举、长安市场产业规划、文武学院的筹备、军方改革、兴盛海运、扩大盐铁产量,都是后续进军塞外和西域必要的。乃至,西蜀、南方造纸业,也需要提携,将来汉化西域少不了这些基础。”

二凤纳闷道:“文武学院和军方改革是何意思?”

李承乾淡然道:“很简单,把退休的老臣子们请去学院负责教导文武,为大唐增加储备人才,将来西域和塞外都少不了人才物资的投入。至于军方改革,儿臣对现下的府兵制度并不满意,扩增常备军施行职业化军队。”

二凤一语中的指出要害:“可你想过没有?这些,可都是需要巨大投入和高额维持费用的。以眼下的大唐国力,想要维持这些政策,怕是不现实。”

郑丽婉淡然道:“依我看,还是需要把长安、咸阳、洛阳的市场产业对接提上日程,实在不行只能扩大经济圈,以长安为中心控制整个经济圈来扩大收益。”

李承乾看向郑丽婉:“那样的话需要的时间太长了,保守都需要五年左右。”

郑丽婉:“循序渐进、齐头并进就是了,发展经济总要遵循自然规律。哪怕从别人那里抢积累,也需要时间消化并转化为持续的效益。”

李承乾沉默不语,皱着眉头在那里思索。很明显,李承乾嫌弃速度太慢了,李承乾是最缺时间的人,他二十一岁了,历朝历代都可以说他是少年天子,可对于李承乾这个人本身来说,二十一岁真的是步入晚年了。九年后,李承乾三十岁,说不准哪一天李承乾就突然嘎掉了。

郑丽婉继续劝诫道:“本宫倒是有一个想法,但你估计不会乐意。”

李承乾看向郑丽婉,一脸洗耳恭听。

“先把文武学院弄起来,科举的事情先放着。科举这东西,用好了还好说,用不好容易把这些年民间的积累给挥霍一空。咸阳的印刷工坊虽然持续营业,但书籍传播出去并没有多大的作用,因为缺少利用书籍的人。天下读书人才多少?能用那些书的人才多少?而且,科举这事情最好的安排是集中在长安眼皮子底下实施,天下十道远方学子赶来也是一桩麻烦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承明之治》,方便以后阅读承明之治第126章 近期安排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承明之治第126章 近期安排并对承明之治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