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内阁的对策

作品:挽明|作者:富春山居|分类:历史|更新:2018-11-05 23:13:22|字数:7362字

吕宋粮食的运到,使得原本陷入恐慌的河北、山东等地百姓总算是安定了下来。 .但是河北、山东地区的灾情并不算严重,今年旱情的心在于河南,作为国最早开发的原地区,河南的原生态是破坏的最为利害的一个区域。

虽然这一地区一直是国农耕最为发达的区域,但是其水分蒸发量也是其他地区难以拟的。因此河南人常说:“五日不雨小旱,十日不雨大旱。”

崇祯十二年春,一场波及河南全省的大旱这么不期而至了。除了秦岭和淮河流域,河南其他地区几乎无一幸免的遭遇了这场百年一遇的大旱,而陕西、山西、山东临近河南的地方也同样遭遇了这场大旱。

北方今年的旱情规模之广,程度之深,是万历以来少见的。朝廷和地方官员即便之前已经建立了一整套防灾赈济的措施,也在这种自然的伟力面前一时束手无策了起来。

此前两年虽然也有北旱南涝的局面,但是旱情主要还在黄河以北的陕西、山西地面,这一地区的人口在过去几年不是饿死便是迁移出去,因此朝廷拨运粮食赈灾的难度其实并不算大。

但是今年旱情却波及了整个河南,这里虽然临近南方产粮区,调拨粮食的运输难度应该说是降低了。但河南本是北方的产粮大省,也是人口大省。河南人口几乎等于陕西和山西人口的总和,约为大明总人口的十二分之一左右,想要对整个河南进行赈济,最起码也不少于3000万石粮食。

根据户部侍郎毕自严的计算,想要赈济河南等地的灾民,朝廷起码要拨款2500万元,这虽然是一个天数字,河南一省交的税银,去年也不过才150万元不到,但是以今日大明的财政状况,户部并不是拼凑不出这笔赈灾款出来。

但是朝廷有这笔钱,不代表能够购买到3000万石粮食出来。经过十年的改革,大明消灭了不少旧衙门,也增加了更多新衙门,统计局、物价局、交通运输部门等等。这些新衙门的成立可不是为了迎合皇帝的趣味,而是确确实实的在发挥着自己的作用的。

哪怕那些最顽固的守旧派官员,到了今日也不得不承认,这些新衙门并不是皇帝用来安置逢迎自己的小人的供奉局,而是为皇帝和内阁执政更好的了解整个国家运转状况的,沟通下情况的必要衙门。

让户部拼凑出2500万元赈灾款这一点并不难,难题在于朝廷拿出了这笔款子能不能购买到必要的物资赈灾。如果只是把这笔款子这么丢进市场,那么除了推高粮价之外,并不能达到朝廷赈灾的目的。

哪怕是钱谦益这个不通经济的坛领袖,在当了六年首辅之后,此时也大致明白了货币和物价之间的关系是不断在变化的。如果市场没有足够的物资,大规模的投入货币,只能推高市场的物资价格,从而搞『乱』了整个市场的经济运行。

也是说,这2500万元投入市场,不仅不能赈济到灾民,还有可能引发金融的问题。毕竟现在大明的流通货币是以纸币为主,纸币本身并无什么价值,唯一有价值的是纸币承载的朝廷信用,一旦百姓失去了对于纸币的信赖,银行要面对挤兑风『潮』。

户部官员自然是不肯让纸币失去信用的,毕竟现在大明财政的运行良好,正是建筑在纸币的信用之的。一旦让大明经济重新回到过去的金银铜三货时代,那么朝廷投资的诸多工程项目等于是失去了资金供给,毕竟朝廷手可没有这么多硬通货,那样的状况会变得更糟糕。

钱谦益看着内阁会议一筹莫展的同僚们,这才发觉这些整天在背后诋毁自己无能的大臣们,真遇到了事情也没见得自己强多少。

看着众人绞尽脑汁也说不出一个有用的建议,他心不免有些快意,于是便清了清嗓子对着同僚们说道:“诸位平日里对着国朝大政一个个口若悬河的,老是责怪陛下不用各位之言。今天陛下没在,难道你们不想说话了?难不成一定要我将陛下请来,你们才肯发言不成?”

即便是被钱谦益当面奚落,阁臣们也只能忍受了。大家都很清楚,今日的内阁阁臣权力不同以往,但同样他们的责任也不同以往。

如果是在崇祯朝之前,遇到这样的灾情,阁臣们只要向皇帝书赈灾,算是尽到了责任。如果皇帝问如何赈灾,最多也是加一句请发内帑,和选派清廉之人负责赈灾事宜,基本没阁臣们什么事了。

但是在今日的大明,这样混日子的阁臣在内阁是待不下去的。内阁阁臣们现在各领职权,权力要过去大的多,但是同样要为自己手的权力负责。赈灾一事牵涉到钱粮、运输、赈灾款的发放、使用及监管,各部都要为各自权力范围内的赈灾工作负责。

因此对于这样大规模的赈灾行动,已经不再是过去提名一个人负责,然后把钱粮交给他算完事了。而是从六部抽调人选组织成赈灾指挥部,然后阁臣挂名指挥,一旦出现了问题,那是从到下都要追究责任人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挽明》,方便以后阅读挽明第617章 内阁的对策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挽明第617章 内阁的对策并对挽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