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起事不是成事者

作品:我竟然是白骨精|作者:我乃女王大人|分类:其他|更新:2019-08-28 23:15:23|字数:8168字

要知道盐在我国古代是个政府垄断的暴利行业,贩卖私盐是个很严重的罪名,但因其暴利,很多人都宁愿脑袋系在裤头带上也要去干,正所谓,“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正是这个理。

历史上的张士诚也干过盐商,消灭了大半梁山好汉的方腊也是一名商人,据记载他还是一名“农场主”。

商人有大量财富,“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打仗就是打钱,没有大量金钱如何招兵买马,打造兵器、盔甲?

所以在财力上农民输了一大截,再者经商的脑子亦比较聪明,胆子也比较大。

农民起义领袖中还有一些就是军人。

秦末的农民起义中陈胜、吴广是屯长,元末的张献忠是戍边兵士,作为军事人员,他们具备一些军事素养,在资质平凡的农民中自然能起到挑大梁的作用。

真正的农民出身的只有三人,但也是助手或者是继任者,具体是南宋接过钟相指挥棒的杨么,清朝末年的杨秀清和萧朝贵。

农民作为封建王朝的“支柱”,封建社会的主体,统治者也认识到农民阶级的重要性,地主阶级要想永远当地主就必须牢牢控制好农民阶级,尤其是思想上的控制,因此农民接受教育的机会很少、世面见得少,即使是科举制的实行,给了农民翻身的机会,但所学的内容是儒学思想,忠君爱国,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明朝时期规定八股文,清朝则兴文字狱。

所有没有群众基础、财力和专业能力的农民阶级很难成为起义的领袖,总不能把锄头一扔,就起义吧,大家说对吧。

………………

所以为了更好的统治国家,古代统治者甚至人为的“制造”农民。

“从在观念上将‘民’主体定义为‘农’,到实际生活中变民为农。

这不是作者菌胡诌,而是真的,要知道我国农耕出现得相当早,大概一万年前就出现了。

但是,农耕真正成为一种主要的生计方式,其实和国家在背后的推动密切相关。

这种转变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

这是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各个国家相互竞争、谋求生存发展,二百多年间战争不断,农耕普遍化与战争和国家间生存竞争有相当的联系。

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投入兵力上的变化。

春秋时期流行车战,一些大规模的战役会动用几百乘兵车,但城濮之战也不过七百乘,鞌之战八百乘,千乘就了不得了。

实际上,车战所动员的兵力大概也就几万人,车上只坐三个人,每辆车后还跟随72名徒士,再加上车上的几千甲士。

粗略估算一下,八百乘兵车也就五万多人。

此外,春秋时期,组织打仗的主要是贵族,而且武器装备是由贵族自供的。

但是,到了战国以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各国的兵力增加到30万到100万,且开始向常备化发展。

一场战争动辄几十万人参战,比如公元前318年秦与诸国战于修鱼,斩首八万二千。

前293年秦将白起大破韩魏联军于伊阙,斩首24万;前273年白起败魏军于华阳,斩首15万。

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被俘虏的40万赵军,统统被活埋了!前234年,秦将桓齮(yǐ)攻赵平阳,斩首10万。

由一方的损失不难想见双方动员兵力的数量。

前224年,王翦攻楚,所率军队多达60万。

别小觑数量上的变化,背后是士兵来源与供应方式的重大变化:原先是贵族自行提供装备,加上其私属,相当于国人为封君作战。

现在要大量动员普通百姓上战场,这些人无力自行负担装备,都要由国家提供。

为维持众多的常备军,国家的财政负担骤然增大了很多,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出现的一系列的变化,直接间接均与此有关,如任命式的官僚制、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国君掌握更大的权力来控制与调动人力与资源)。

建立户口制度(直接控制更多的百姓)、律令制度(应对不断增加的日常事务)、对人才的争夺与吸引、各种名目的授田制以及赋税征收上的变化(始于春秋时期),目的是使国家能有持久稳定的物资收入,以维持国家机器(官员与军队)的持续运转。

农民的普遍出现与这样一个大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

当时的状况是各国之间处于互有胜负的胶着状态,并非一次战争便决定国家的存亡,如若一次定生死,就不会产生这些后果。

战争状态持续了数百年,经历的是不断的你胜我败,推动各国通过不断的变革来促进其内部(制度)的变化。

这是生存压力下的选择,没有其他退路。

只有改革越彻底,才有出路。

国家组织动员人力、物力的能力越强,才能在持续不断的战争兼并中获胜。

你死我活的压力下,那一时期才涌现出了如此多的变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竟然是白骨精》,方便以后阅读我竟然是白骨精第三十四章 起事不是成事者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竟然是白骨精第三十四章 起事不是成事者并对我竟然是白骨精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