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作品:我竟然是白骨精|作者:我乃女王大人|分类:其他|更新:2020-02-19 00:18:09|字数:8522字

像是《三国志传》以《花关索传》为蓝本,写出了关索认父故事。

而在《三国志平话》和《三分事略》中叙述诸葛亮南征时,只有“关索诈败”一句,没有完整的情节。

此后在嘉靖本里也没有关索故事,不过在毛宗岗评改本中,却有一段没头没尾的关索事迹,这些迹象表明,《三国志传》与嘉靖本不是同一底本,其底本可能早于嘉靖本。

到了清康熙年间,毛宗岗与其父毛纶对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做了修改和评点,即《三国演义》毛评本。

他辨证史事,增删文字,更换论赞,改回目为对偶,并把书名定为《三国演义》。

从此,毛氏父子的评改本成为最流行的本子。

经过毛宗岗的修改加工,精雕细琢,粗看无大的变化,细看却又不同,艺术描写有较大提高,尤其是对曹操,删削赞赏性评价,增加诋毁文字,使全书贬曹倾向加重。

毛本卷首有“读三国志法”,书中每回有回评、夹批等。

这些评语,对《三国演义》结构、情节、人物等作了分析,有助于读者对小说的理解。

可以说毛宗岗的评点是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三国演义》的研究也有重要的价值。

简而言之,《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一个“有志图王者”,由于种种原因,他自己不可能在乱世中去图王霸业。

但是他“传神稗史”,在史书和讲史结合的基础上,着重写出了三国时代的盛衰变化,探讨当时为什么会出现大动乱,大分裂。

什么人才能图王称霸统一天下,如何才能巩固政权,长治久安。

小说运用艺术描写,恰当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所以后人说《三国演义》是“有志图王者”的启示录,它通过若干图王霸者的失败与成功,悲剧与喜剧,探究封建时代的政治哲学,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客观上反映了人民要求统一,反对分裂的美好愿望。

作者认为皇帝昏庸、奸臣作乱是导致汉末大动乱的原因,人心和人才,战略和策略,是“有志图王者”成功的决定因素。

围绕这几个基本观点,作者为我们绘制了一幅三国时代政治风云的彩色画卷,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

《三国演义》描写了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

全书120回,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第一回至三十三回,主要写汉末的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从三十四回至八十五回,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从八十六回至一百二十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作者在第一部分里,深刻揭示了汉末皇帝的昏庸和宦官外戚专权作乱,造成了东汉的衰亡和人民的灾难,形象地描写了各个军阀集团的失败与灭亡。

凭借武力而篡夺大权的董卓,暴戾凶残,丧尽人心。

虽然建了郿坞,盖了宫殿,囤积了足够吃20年的粮食,自以为可望长治久安,但“谁知天意无私曲,郿坞方成已灭亡”。

书中还写了袁术与孙坚争夺传国玉玺的闹剧。

孙坚以为窃得传国玉玺就可以得到天下,结果死于刀箭之下;袁术以为夺得传国玉玺,就应了天意,不顾一切地做起皇帝来,结果都身败名裂。

作者还塑造了一个有着非凡武艺,几乎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吕布形象。

但他武艺虽好,却没有政治头脑,只是自恃勇力,一味杀伐,且见利忘义,反复无常,最终命丧白门楼,成为有勇无谋的典型人物。

作者又描写了一个出身高贵、实力雄厚的军阀袁绍,因缺乏远见,优柔寡断,不善用人而终遭惨败,说明虚有其名的贵族世家是成不了气候的。

作者还写了统治阶级中一些无用的“好人”:如老实厚道的陶谦,胸无大志的刘表,懦弱无能的刘璋,他们都在大动乱中逐个被击败,被吞并,被消灭。

只有具有雄才大略,怀着争人心、求人才的渴望,又有正确的战略策略的英雄,才能成为一代英主。

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曹操、刘备、孙权等人脱颖而出,成为领一代风骚的人物。

“青梅煮酒论英雄”一回,作者借曹操之口,讲出了他品评英雄的标准,只有“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才是大英雄。

全书的主干部分,作者便谱写了一曲乱世英雄的颂歌。

品评英雄,作者的着眼点在于人心、人才、战略、策略,凡是这四方面有杰出表现的历史人物,作者就充分利用史料加以挖掘和渲染。

而不管他是“仁义之君”,还是“奸雄”霸主,是人中俊杰还是有严重过失的人物。

相反,谁违背了争取人心,珍惜人才的原则,不能实行正确的战略策略,作者就加以批评,也不管他是英雄豪杰还是凡夫俗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竟然是白骨精》,方便以后阅读我竟然是白骨精第一百七十六章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竟然是白骨精第一百七十六章并对我竟然是白骨精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