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撰文

作品:蓬州还魂|作者:岸易通易岸|分类:其他|更新:2020-01-04 05:31:36|字数:4962字

朱友康在夜色下,送走了张美珠,心里充满了无限遐想。

带着美好的遐想,饶了一段路程,从东边马路上返回了县委大院。

他从陈老师门前路过时,发现他的办公室亮着灯,他想进去和陈老师说说话,可是又觉得不妥。他怕自己进去打扰了老师的工作,就继续往自己宿舍走去。

也许是陈老师听到了外面的声音,就开门出来,看到朱友康从外面回来了,就招呼朱友康进了他的办公室。

他对朱友康说:“友康,你来得正好,刚才城关派出所打电话过来,说一群人把一位昏倒在大街上的的老汉送到医院去了,救了一条性命。真是一件大好事。

你去采访一下吧!我手头材料太多,顾不上了。”

“现在吗?陈老师。”朱友康问。

“对,你马上就去。现在这些人都还在,抓紧去吧!”陈老师又补充道:“带上笔和本子。”

“好的,老师,我这就去!”朱友康回到自己屋里,屁股也没有顾上挨一下凳子,带上笔本就急匆匆走出县委大院。

第三天下午,朱友康一走进教室,就发现一群人挤到一起在看着什么。

有人见朱友康来了,就把他围起来,追问报纸上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同学们围在一起,是在看朱友康写的这篇通讯报道。

“张老汉病倒在街上……(原来的题目是:弘扬正气助人为乐。这个题目是编辑修改后的)

9月15日下午六点多钟,正在蓬州县振兴市场南头出摊的个体户白玉明,突然发现一位六十对岁的老人骑自行车摔倒在他对面的十几米处。

他跑过去扶老人时发现,老人已经神志不清,手脚痉挛,病情十分危险。

白玉明刚要扶起患者,迎面跑来一位中年人跑过来首先抱起了患者。

‘快,送医院去!’又一位年轻人边说边跑去找车。

车来了,几位素不相识的群众,又轻轻地把患者抬到车上,送往医院。

秋分已经,寒露将至,正是换季的时节。

他们不怕耽搁自己的生意,把患者送到医院后,慷慨解囊,替患者付了住院费。然后,有的护理患者,有的和城关派出所联系,查找患者家属。

派出所的同志,根据患者自行车上的钢印号码,在密密麻麻的登记本上,终于发现了一个叫张建勋的名字,是龙吉县双堡村人。

深夜十点多,蓬州县公安局领导又通过双帮县公安局双斧乡联系,回答是查无此人。

蓬州县公安局又派人连夜驱车奔赴双堡村,经多方查问,发现了一个叫张建功的老汉,到蓬州县城赶集未归,全家人正在着急呢!

经仔细核对,这个过去曾经用过建勋名字的张老汉正是患者。

当患者家属连夜赶到蓬州县人民医院,看到几位同志仍在病人身边时,眼里涌出了感激的泪水。

后来,经派出所同志帮助才知道,他们是白家屯的白玉明,西关街的汪东方,南丘村的刘小喜,后寺沟的冀二民,和东街村的王二炮。”

这篇文章的署名是朱友康,这篇新闻报道刊登9月17日的新州日报第四版,旁边还加了编者的话。

文章篇幅不长,但是,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

后来,朱友康发现,不仅文学创作重要,新闻稿件也很重要,它在弘扬社会正能量,树立文明新风等方面,也有不可或缺的重大影响。

从此,朱友康的新闻稿件又多了起来,并且一发而不可收。不仅新州日报,其它报刊也有发表。

时隔不到半个月,朱友康书写的,反映家乡南丘村农民朱喜茂,实行生产责任制以来,为生产小组修理水泵,维修电机,安装浇地机器设备等,大公无私行为的报道——《南丘村里的“老黄牛”》,10月12日再次登上新州日报。

南丘村社员都知道了朱友康写作水平高,有了事就主动找上门来,要求朱友康及时宣传报道。

有一天,朱友康正在上课,一个四十多岁的老乡,专门骑自行车从南丘村老家来找他。向他反映了一件好人好事。

这是一件拾金不昧的事。

老乡介绍说,他到50多里外的双堡村去收购酸枣,不慎在该村一家商店买东西时,把一个手提包丢在了柜台上。

等到了家把酸枣卸下来之后,哪也找不到他的黑色手提包了。

心里想,糟了,手提包里面的846块钱,一块太行牌手表和一台电子计算器,总计价值千余元,肯定是打了水漂。

可是,他仔细回忆之后发现,不会丢在半路上,很可能是在双堡村商店买东西时,丢在那里柜台上了。

于是,他饭也没有顾上吃一口,骑上自行车就返回找去。

到了那家商店的时候,那家店主正在向报社和电视台写招领启事。

他到来之后,店主与他核实了手提包里的实物和现金后,确认失主就是他,当即完璧归赵,失而复得。

当他的乡亲拿出200元,非要酬谢店主时,店主说啥也不要,他说:“这点小事算不了什么,这是俺应该做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蓬州还魂》,方便以后阅读蓬州还魂第二百四十四章 撰文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蓬州还魂第二百四十四章 撰文并对蓬州还魂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